摘要
兩個虛構工具——情節和視角——可以使學術寫作更清晰、更引人入勝。 把你的論文當作一個故事來對待:從一個激勵性的問題開始,通過方法和挑戰建立動力,並在結果和討論中達到高潮/解決(發生了什麼變化以及為什麼重要)。使用圖表和數據來展示轉折點,而不僅僅是列出程序。
擁有你的視角。用主動語態(“我們發現……”)取代模糊的被動語句,陳述你的框架和假設,並保持語氣一致。明確的立場增加透明度和信任,同時不犧牲嚴謹性。
實用步驟:以尖銳的研究問題開頭;只提供感受利害關係所需的背景;將方法敘述為有目的的選擇;突出驚喜和意涵;以該領域下一步應做的事作結。為聰明的非專家寫作,以揭露不必要的複雜性。
重點:結構(情節)+ 聲音(視角)將複雜研究轉化為可讀且可引用的作品——精確且有目的,尊重讀者並回報他們的注意力。
📖 全文 (點擊收合)
可應用於學術寫作的兩個小說原則
數世紀以來,學術寫作與創意寫作似乎完全屬於不同的世界。學術散文通常正式、疏離且充滿技術術語,而小說則富有表現力、情感豐富且易於廣泛讀者理解。即使在文學研究領域,分析小說和詩歌的學者也往往以遠離其研究對象創造力的風格寫作。然而,近幾十年來,這兩種傳統之間的差距顯著縮小。現代出版、線上可及性和跨學科研究的需求共同促成了一種新期待:學術寫作不僅應該傳達資訊,還應該引起共鳴。
許多學術出版商現在鼓勵作者以能被其直接學科圈外的讀者欣賞的方式傳達他們的發現。這種轉變不僅僅是風格偏好——它反映了對優秀研究值得被廣泛閱讀、理解和討論的認識。為達成此目標,作者必須優先考慮清晰、連貫,甚至帶有一絲藝術性。這不僅僅是用日常詞彙替換技術術語,而是需要有意識地努力吸引讀者的注意力,並從第一句到最後一句持續保持他們的興趣。
這正是小說教訓出乎意料地有用的地方。雖然小說和學術寫作的目標不同——一者旨在娛樂,另一者旨在傳達資訊——但它們共享一個根本挑戰:保持讀者的投入。在小說作家採用的眾多技巧中,有兩項特別適用於學術散文:情節和視角。理解並應用這些原則可以幫助將即使是最複雜的研究論文轉化為連貫且引人入勝的敘事。
1. 情節:研究背後的故事
在小說中,情節是故事的脊樑——推動讀者前進的事件序列。一個強有力的情節為敘事提供結構和動力,賦予方向和意義。同樣地,從短篇研究文章到博士論文,每篇學術寫作都有其自身的情節。挑戰在於識別它,並以一種邀請讀者跟隨的方式呈現。
一篇寫得好的研究論文講述一個故事:它從一個問題或疑問開始,經過調查過程,最後得出見解或答案。從這個意義上說,研究旅程反映了經典小說的敘事弧——引言、發展、高潮與結局。“角色”可能是變數而非人物,“衝突”可能是智力上的而非情感上的,但其基本結構依然相同。
想想小說家如何通過提出一個核心問題——“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來吸引讀者。在學術寫作中,這個問題可能以假設或研究問題的形式出現:“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或“我們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你作為學術作者的任務是保持好奇心和動力,引導讀者通過你的推理、證據和結論。
從設定場景開始。提供足夠的背景,使你的研究問題有意義,但避免用不必要的細節淹沒讀者。將引言視為你故事的鋪陳:它應該將讀者置於特定情境中,介紹主要問題,並暗示其重要性。接著,描述你的方法論,作為展開的行動——你探索問題的過程。當出現意外挑戰或你的發現與既定假設不符時,這裡尤其能激起緊張與趣味。
當你進入結果與討論章節時,將它們視為你故事的高潮與結局。這是讀者發現你的研究揭示了什麼的地方。不僅要強調你發現了什麼,還要說明其重要性。解釋你的發現如何推進理解或開啟新的探究方向。即使你的結果引發未來研究的新問題,也要以一種結束感作結。一個結構良好的“情節”確保你的論文不僅僅是事實的集合,而是一段有目的和意義的連貫旅程。
為數據注入生命
即使在高度技術性的領域,數據和方程式佔主導地位,敘事結構也能帶來顯著差異。數字表格可能具資訊性,但真正吸引注意的是詮釋——那些數字所講述的故事。描述數據時,思考因果關係、衝突與解決。出現了哪些模式?哪些意外結果挑戰了你的預期?數據揭示了關於世界的什麼故事?
採用這種敘事思維有助於確保你的寫作不僅是程序的摘要,而是對研究如何及為何展開的引人入勝的解釋。如果讀者能將你的工作視為一個故事而非孤立事實的清單,他們更可能記住你的研究。
2. 觀點:研究者的聲音
從小說借用的第二個原則是觀點——故事被講述的視角。在小說中,觀點決定我們透過誰的眼睛看世界,聽誰的聲音。它可能是第一人稱敘述者分享個人經歷,或是全知視角引導我們穿越多重觀點。無論形式如何,觀點塑造了讀者的情感和智力參與。
在學術寫作中,觀點的功能不同但同樣強大。它指的是作者的聲音——研究呈現的立場、語調和視角。傳統上,學者被鼓勵壓抑個人聲音,使用被動語態(“發現...”)來營造客觀的假象。然而,當代學術交流越來越認識到,研究者的觀點不是應該隱藏的缺陷,而是應該承認的資產。
畢竟,研究不會自動進行;是研究者在進行。你所做的決定——研究什麼、如何研究、如何解釋結果——反映了有根據的選擇和專業知識。假裝不是如此會使讀者與你的工作疏離,並使你的文筆不那麼吸引人。相反,盡可能使用主動語態(“我們發現...”,“本研究證明...”)。主動語態不僅澄清誰負責研究,還為你的寫作增添活力和即時感。
觀點也包括知識立場。每位研究者都是在特定的知識與價值框架內撰寫。承認這種立場有助於讀者理解你如何詮釋證據以及為何得出某些結論。它也促進透明度,並邀請讀者批判性地參與你的工作。正如小說家透過語調和人物塑造的一致性建立可信度,學者則透過一致且清晰表達的觀點建立信任。
找到你的學術聲音
培養強烈的學術聲音並不意味著放棄專業精神。它意味著以自信、清晰和真誠的態度寫作。避免躲在過於正式的措辭或複雜的句法背後。相反,想像你在向一個聰明但非專業的觀眾解釋你的研究。你會怎麼說?你如何讓他們關心?這個練習常常揭示你的寫作在哪裡不必要地複雜,以及在哪裡可以簡化而不失嚴謹。
許多最優秀的學術作家——那些論文被廣泛引用和記住的作家——已經掌握了聲音的藝術。他們的散文易讀,論點清晰,對主題的熱情明顯可感。他們寫作時不是無名觀察者,而是持續學術對話中的積極參與者。你也可以通過擁有自己的視角並讓你的知識好奇心在寫作中閃耀來達到同樣的效果。
橋接創造力與學術之間的鴻溝
將情節和視角的原則應用於學術寫作並不意味著把研究論文變成小說。它意味著認識到無論是藝術還是科學,溝通都依賴於結構、連貫性和聲音。學術作品的讀者——編輯、審稿人、學生或同行研究者——仍然是人類。他們欣賞清晰、節奏感和目標感。當你的寫作順暢地引導他們理解你的推理並保持他們的參與時,它不僅具有資訊性,還令人愉悅。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學術環境中,無數論文爭奪注意力,可讀性已成為一種影響力。一個結構良好、敘述得當的研究故事更有可能被引用、分享和記住。從這個意義上說,借鑒小說技巧不僅僅是風格選擇——它是學術成功的實用策略。
結論:學者作為故事講述者
每一項研究,不論多麼技術性或專業化,都在講述一個故事。它始於好奇,經歷探索,終於發現。通過像故事講述者一樣思考——關注情節和視角——你可以讓這個故事與他人產生共鳴。你可以幫助讀者不僅看到你的發現,還理解其重要性。
最優秀的學術寫作,就像最優秀的小說一樣,結合了精確與熱情。它尊重讀者的智慧,同時回報他們的專注。當學者擁抱敘事藝術時,他們不僅提升了自己的作品,也提升了整個領域的集體對話。因此,當你撰寫下一篇文章或論文時,請記住小說家的工具:結構你的情節,找到你的聲音,並引導讀者通過一個既具智力嚴謹性又引人入勝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