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國際醫學期刊編輯委員會(ICMJE)持續塑造全球醫學出版的倫理標準。其2025年更新回應了研究實踐中的重大發展,特別是AI輔助寫作的興起、對數據透明度的期望提升、對掠奪性期刊的日益關注,以及澄清作者身份和同行評審責任的需求。
修訂後的指導加嚴了作者身份的定義,並強化了所有列名作者必須做出實質性智力貢獻、批准最終手稿並承擔工作責任的要求。關鍵是,AI工具不能被列為作者。任何在起草、編輯、翻譯、圖像生成或數據分析中使用AI的情況,必須完全披露,且所有AI生成的內容仍由人類作者負責,作者必須核實事實、參考文獻和詮釋。
2025年的更新也加強了對數據共享的期望,通過強制性的數據可用性聲明以及在發現錯誤時更明確的更正和撤稿政策。為了打擊掠奪性出版和重複投稿,ICMJE敦促作者核實期刊的可信度,避免同時投稿,並遵守對重複出版和自我抄襲的限制。期刊被鼓勵系統性地使用抄襲檢測工具,並教育作者有關出版倫理。
同行評審重新受到重視,並提出建議,包括審稿人培訓、利益衝突披露、盲審或[open]審查選項,以及更好地監控審稿人行為。對研究人員而言,這些更新意味著更詳細的披露、更嚴格的作者身份審查,以及更密切關注數據管理和期刊選擇。對編輯和出版商而言,則需要更明確的政策、更強大的篩選系統,以及與作者的透明溝通。在這種環境下,僅依賴AI文本生成或校正是有風險的:精心準備的手稿,並在需要時由專家提供學術校對支持,仍是符合規範且可信的醫學出版的最安全途徑。
📖 全文文章 (點擊收合)
ICMJE 2025 更新:新指導方針如何塑造倫理醫學出版
介紹
國際醫學期刊編輯委員會 (ICMJE)對全球醫學與生物醫學研究的報導方式具有巨大影響力。其建議支撐了數千種期刊的政策,塑造了機構指導方針,並影響了職業生涯的建立與評估。隨著研究實務、技術與倫理挑戰的演變,ICMJE 會定期修訂其指導方針以跟上步伐。
2025 年更新是此過程中的最新一步。它們回應了快速變化的出版環境,在此環境中,AI 輔助寫作工具日益普及,對於資料透明度與可重複性的期望比以往更高,且對於掠奪性期刊、重複出版與同行評審誠信的關注持續增加。修訂的核心目標很簡單:在整個研究生命週期中強化透明度、問責制與信任。
本文說明 ICMJE 2025 建議所針對的關鍵領域,聚焦於負責任出版的五大支柱:
- 作者責任與倫理行為
- AI 及其在稿件準備中的角色
- 資料共享與透明度
- 掠奪性期刊、抄襲與重複出版
- 同行評審的問責制與誠信
我們也探討這些更新對於研究人員、編輯和出版者在實務上的意義,以及為何在 AI 生成文本與日益嚴格的審查時代中,謹慎且由人主導的稿件準備——可能由專業學術校對支持——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
ICMJE 2025 建議中所涵蓋的關鍵領域
2025 年的修訂並未取代整個 ICMJE 框架;相反地,它們加強並澄清了特定領域,以應對新出現的挑戰。五大焦點主題為:
- 作者責任與倫理行為
- AI 及其在稿件準備中的角色
- 資料共享與研究透明度
- 掠奪性出版與重複投稿
- 同行評審的問責制與專業標準
這些主題反映了長期存在的倫理關注以及由數位技術、AI 和迅速擴增的出版量所帶來的新議題。
1. 作者責任與倫理行為
作者身份是學術認可與責任的核心。ICMJE 長期以來使用其 四部分作者標準來區分真正的作者與貢獻者、合作者或贊助者。2025 年,此框架被重申並進一步強調。
完善作者資格標準
要符合作者資格,貢獻者必須:
- 對作品的構思或設計,或數據的獲取、分析或解釋做出 實質性貢獻。
- 積極參與 起草手稿或對其進行重要智識內容的批判性修訂。
- 批准手稿的最終版本後方可提交。
- 同意對作品的完整性和準確性負責,回答與其研究部分相關的問題,並配合調查潛在錯誤或不當行為。
2025 年更新重申 必須符合所有四項標準。僅提供數據收集、資金獲取、一般監督或行政支持的人應在致謝中被認可,但不應列為作者。
釐清 AI 在作者身份中的角色
2025 年最明顯的變化之一是明確聲明 AI 工具不能被列為作者。雖然 AI 系統可以協助起草文本、翻譯內容或總結文獻,但它們無法履行責任和問責的核心標準。它們無法同意承擔責任、回應批評或更正記錄。
因此,即使廣泛使用 AI,人類作者仍須對提交作品的準確性、原創性及倫理完整性負全責。他們必須核實所有 AI 生成的文本,檢查參考文獻的準確性,並確保語言不具誤導性或抄襲。這也是許多研究者選擇搭配專業人類校對服務以確保最終手稿符合倫理和風格要求的原因之一。
防止幽靈作者與榮譽作者
ICMJE 也再次警告反對 幽靈作者(未被承認的撰稿人或分析貢獻者)和 榮譽作者(未達標準卻被列為作者者)。鼓勵期刊要求詳細的 貢獻聲明,描述每位作者的角色——如概念化、方法學、數據管理、撰寫或監督。
這種透明度使得僅為了聲望而添加高級名字,或隱瞞商業編輯機構或未披露的 AI 驅動寫作服務的參與變得更加困難。
2. AI 及其在手稿準備中的角色
AI 已迅速成為稿件準備工具的一部分,但它帶來了關於原創性、準確性和問責性的嚴重問題。因此,2025 年建議直接面對 AI 使用問題。
AI 使用揭露
ICMJE 現在期望作者明確揭露在稿件準備中任何重大 AI 工具使用。這包括 AI 參與:
- 草擬或重寫文本部分。
- 在語言間翻譯內容。
- 生成或編輯圖像、圖表或視覺摘要。
- 摘要文獻、生成搜尋策略或提出分析方案。
此揭露通常應放在方法或致謝部分,並應說明使用了哪些工具及其用途。不鼓勵隱藏 AI 使用,且可能被視為一種誤導。
驗證 AI 生成的內容和參考文獻
由於 AI 系統可能產生偽造引用、不正確事實或扭曲摘要,ICMJE 強調所有 AI 支持產出的內容必須由人類作者獨立驗證。這包括檢查:
- 所有參考文獻均為真實、相關且準確引用。
- 摘要正確反映原始研究結果。
- 未將任何機密或敏感資料不慎上傳至外部 AI 服務。
AI 在早期草擬或構思階段可能有幫助,但最終稿件必須由人類驗證。過度依賴 AI 重寫而不理解內容,容易產生微妙的抄襲或結果誤解。
禁止 AI 用於資料和圖像操控
建議同時強調 AI 必須不得用於偽造或操控資料、圖像或結果。AI 生成的圖表或圖像必須明確標示,且任何增強都應有科學依據且可重複。使用 AI「清理」資料而改變其意義的做法,嚴格來說與良好研究實踐不相容。
3. 研究中的資料共享與透明度
透明的資料實踐對於可重複性和公眾信任至關重要。ICMJE 2025 更新加強了對資料共享和文件記錄的期望。
強制性資料可用性聲明
大多數臨床試驗和主要研究現在預期包含一個資料可用性聲明 (DAS),說明:
- 基礎資料集是否公開可得、可依要求提供或受限。
- 資料可存取的位置(例如,在認可的資料庫中)。
- 資料存取所需的任何條件或批准,特別是敏感或病患層級資訊。
這些聲明幫助讀者了解研究結果的可重複性,並支持更廣泛的開放科學倡議。
發現錯誤時更正記錄
ICMJE 重申,當在出版後發現錯誤、不一致或倫理疑慮時,作者與期刊必須迅速行動。根據嚴重程度,適當的措施包括:
- 發布更正或勘誤。
- 在調查進行中發出關切聲明。
- 在重大錯誤或不當行為的情況下,撤回文章並附上透明的說明。
資料應在倫理允許範圍內保持可用,以便獨立驗證並支持對潛在問題的調查。
4. 處理掠奪性期刊與重複出版
2025 年指南加強了關於掠奪性出版的語言——這類期刊自稱合法,但缺乏嚴謹的同行評審、編輯監督或倫理保障。
辨識與避免掠奪性期刊
ICMJE 鼓勵研究者在投稿前系統性評估期刊,方法包括檢查:
- 期刊是否被知名資料庫索引或被主要圖書館認可。
- 其編輯委員會及同行評審程序的清晰度與可信度。
- 費用與出版時程的透明度。
敦促機構提供辨識掠奪性出版商的培訓,並在評估升遷及資金申請時避免獎勵在此類出版物上的發表。
防止重複投稿與冗餘出版
為了維護文獻的清潔與可信度,ICMJE 重申:
- 稿件必須一次只投稿至一個期刊。
- 作者不得在多處發表相同或實質相似的作品,除非有明確交叉引用及期刊許可。
- 自我抄襲—未引用而重複使用大量自身先前文字—必須避免。
建議期刊於投稿時使用抄襲檢測與相似度檢查工具,及早識別重疊,並對發現的重複發表制定明確處理政策。
5. 強化審稿問責
審稿仍是醫學出版的基石,但並非免於偏見、不一致或濫用。2025 年更新促進更具問責性與專業的審稿文化。
培訓與支持審稿人
ICMJE 建議定期對審稿人進行培訓,涵蓋保密性、建設性反饋、處理利益衝突及識別抄襲或資料異常等主題。鼓勵期刊提供指導文件、網路研討會或新審稿人輔導系統。
提升透明度與管理利益衝突
編輯與審稿人應提供可能影響判斷的財務及非財務利益衝突的明確披露。期刊可選擇採用:
- 盲審以減少基於身份的偏見。
- 公開審稿,即審稿報告—甚至審稿人身份—公開。
- 對審稿人表現與行為的內部監控。
無論選擇何種模式,一致的政策與與作者透明溝通有助於建立審稿過程的信任。
對研究者的實務影響
對個別研究者而言,ICMJE 2025 年建議轉化為若干具體責任:
- 披露任何 AI 使用情況於稿件準備過程中,並仔細驗證其輸出結果。
- 確保所有列名作者符合完整作者資格標準,並記錄其貢獻。
- 謹慎選擇期刊,避免掠奪性出版物並尊重單一投稿政策。
- 提供準確的資料可用性聲明,並在適當情況下準備分享基礎資料。
- 負責任地使用抄襲檢測工具,並留出時間進行仔細的修訂和引用改進。
鑑於這些期望,僅依賴AI來“清理”或生成手稿是有風險的。許多作者發現用自己的話草擬,然後與了解期刊慣例、引用風格和倫理要求的專業人工校對和編輯合作更為安全。
期刊和出版商的實際影響
期刊和出版商在2025框架下也面臨新的和加強的責任:
- 實施明確的作者身份和貢獻者政策,包括角色描述和AI使用披露的要求。
- 加強在投稿和接受前階段的抄襲和相似度篩查。
- 制定並發布關於數據共享、修正和撤稿的政策。
- 篩查重複投稿和冗餘出版物。
- 投資於審稿人培訓與監督,以提升同行評審的質量與公平性。
通過使期刊政策與ICMJE建議緊密對齊,出版商可以為作者提供明確的期望,並促進更值得信賴、高效且透明的全球研究生態系統。
結論
ICMJE 2025更新標誌著醫學出版倫理與實踐的重要演進。通過聚焦作者責任、AI透明度、數據共享、掠奪性出版和同行評審問責,新指導方針旨在維護研究中最重要的價值:可信度、可重複性和公眾信任。
對研究人員來說,訊息很明確:了解指導方針、記錄貢獻、披露AI使用、謹慎選擇期刊,並妥善處理數據。對期刊和機構而言,挑戰是建立支持這些價值觀的系統——技術的、程序的和文化的,並在問題出現時迅速應對。
在AI生成文本和日益複雜的相似度檢測時代,倉促準備的手稿或控制不當的AI輸出很容易引發倫理問題、提高相似度分數,甚至被直接拒稿。一種更可靠的方法是結合負責任的技術使用與徹底、以人為本的質量控制——從仔細撰寫和準確引用,到專業的人工校對。當作者、編輯和機構在ICMJE框架下共同合作時,他們有助於確保醫學出版物不僅在技術上可靠,還在倫理上堅實,值得患者、從業者及更廣泛公眾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