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AI輔助寫作工具越來越普及,許多期刊已引入篩選系統來標記可能由AI生成或大量編輯的文字。當發生這種情況時,編輯越來越常要求作者說明AI的使用情況(有或沒有),並在稿件繼續審理前修訂被標記的部分。
本文提供了一份實用指南,教您如何撰寫針對AI標記部分的審稿人和編輯回覆信。它說明了為何文字有時會被標記、如何評估稿件中需要修訂的部分、如何用自己的語氣重寫有問題的段落,以及如何提供透明且專業的說明,以維持信任而不損害接受機會。
最後,您會找到三個可供調整的回應信範例:一個適用於有限且已揭露的 AI 協助;一個適用於您已大幅重寫受 AI 影響文字的情況;還有一個適用於標記似乎是誤報的情況。這三個範例都強調誠實、負責任以及對研究誠信的明確承諾。
📖 全文文章 (點擊收合)
期刊 AI 標記段落修訂與說明指南
直到最近,大多數關於學術誠信的關注集中在抄襲、重複發表、數據造假和未申報利益衝突上。然而在過去兩年,編輯面臨了額外挑戰:先進 AI 語言模型的快速普及,這些模型能生成流暢且看似學術的文字。這些工具可負責任地用於頭腦風暴或語言支援,但也可能產生不準確、捏造或過於通用的文字,損害研究品質。
作為回應,許多期刊現在使用自動系統標記看似 AI 生成或大量 AI 編輯的文字。這些報告並不完美——可能會產生誤報和漏報——但它們改變了編輯流程。作者現在會收到類似“您的手稿部分內容似乎由 AI 系統生成。請說明並修訂。”的訊息。
如果您收到此類通知,您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壓力或挫折。也許您根本沒有使用 AI,覺得被不公平指控。或者您確實在早期草稿階段嘗試過 AI,但不確定如何解釋而不損害發表機會。本文旨在幫助您冷靜且合乎倫理地應對這種情況,並將可能尷尬的交流轉化為您專業素養的證明。
以下是一個逐步指南,從理解為何會出現 AI 標記開始,到修訂手稿本身,再到撰寫令編輯和審稿人滿意的回應信。目標不僅是“通過檢查”,更是強化您的論文和作為作者的可信度。
1. 為什麼期刊會標記 AI 生成的文字
要有效回應,有助於了解編輯的觀點。期刊通常不會因為想抓作者的錯誤而篩選 AI,而是因為他們有責任保護學術記錄的可靠性和作者身份的完整性。編輯和出版商會根據他們允許進入文獻的內容被評價,而流利的 AI 文字突然出現,帶來了新的風險類型。
多項風險促使進行 AI 篩查:
1.1. 事實錯誤與捏造參考文獻
AI 系統能生成聽起來合理但實際不真實的陳述,也可能捏造參考文獻或錯誤引用語錄。編輯擔心不加批判地使用 AI 會導致語法正確但實證不可靠的論文。在極端情況下,AI 生成的稿件曾引用不存在的期刊、捏造數據集及虛構臨床試驗。即使作者無意欺騙,AI 幻覺的存在仍損害文章及期刊的信任。
1.2. 未申報的協助與作者身份疑慮
出版商政策現普遍規定 AI 不能成為作者,且必須揭露 AI 的重大參與。如果 AI 生成了論文的長段落,但論文僅列出人類作者,便會引發責任歸屬的疑問。誰應對所提出的主張負責?誰能回應發表後的查詢或更正?編輯有義務確保列名作者確實支持文本內容。
1.3. 通用語言與缺乏學術聲音
部分 AI 生成的文字模糊、重複,或在不同稿件中風格相似。編輯可能擔心此類文字缺乏同行評審研究所期望的關鍵細微差別或原創性。反覆使用通用語句會讓稿件看起來像範本,而非具體新研究的紀錄。期刊希望發表的文章,其寫作能反映特定數據、特定論點及對主題的真實人類觀點。
1.4. 法律、倫理與聲譽義務
期刊和出版商正面臨來自大學、資助機構及公眾的壓力,必須維持高道德標準。如果文章後來被揭露大部分由 AI 生成或包含捏造內容,便會有人質疑:為何未能及時發現?該出版商的審查流程有多嚴謹?因此,AI 偵測與 AI 標記是展現盡職調查並保護期刊聲譽的更廣泛嘗試的一部分。
當您認同這些疑慮是合理的,撰寫回覆信時就更容易將其視為對共同目標的貢獻,而非防禦性的辯解:維護品質與信任。
2. 收到 AI 標記通知時的第一步
當編輯或審稿人指出您的論文部分內容似乎由 AI 生成時,請勿立即回覆。雖然快速否認或簡短解釋很誘人,但謹慎且深思熟慮的回覆總是更有幫助。相反地,請先遵循一個簡短且有意識的流程,再開始撰寫您的回覆信。
2.1. 慢慢閱讀編輯的訊息
仔細檢查他們的要求。他們是在要求關於 AI 使用的一般聲明嗎?他們是否指向特定章節(例如引言或討論)?他們是在要求修訂、解釋,還是兩者兼有?有些訊息非常一般,而有些則包含檢測工具的詳細報告。了解關注範圍將決定您需要提供多少細節。
2.2. 識別可能引起關注的章節
有些期刊會提供標註檔案;有些則僅指出“某些段落”看起來像是算法生成。請像編輯第一次看到您的論文一樣閱讀。尋找感覺異常通用、風格與其他部分不一致或比您平常寫作更為精緻的段落。特別注意深夜起草、臨時新增或多位共同作者在不同工具中編輯的文字。這些很可能是引起關注的部分。
2.3. 誠實反思文本的創作過程
如果您在任何階段使用了 AI 工具,請確定具體如何使用。您是否請系統重寫句子以改善語法和清晰度?您是否貼上重點並請求段落草稿,然後再修訂?您是否讓工具生成整個章節,您只做了輕微編輯?是否有共同作者使用 AI 產出您尚未詳細審閱的部分?
這種反思至關重要。您的回應信的內容和語氣將取決於 AI 是扮演了輔助支持的角色還是實質起草的角色。此階段的誠實是倫理回應的基礎,也有助於您決定需要多少重寫:是輕微潤飾措辭,還是整段全文重寫。
2.4. 諮詢共同作者並統一敘述
在多作者作品中,一個人的回憶可能不完整。有人可能曾在某小節嘗試使用 AI 助手,但當時未提及。在回覆編輯前,請確保所有作者對手稿的產出方式有相同理解。這對於誠信及避免後續通信中的矛盾至關重要。
3. 透明且專業回應的原則
無論您的具體情況如何,良好的回應都遵循幾項原則。它們是:
3.1. 透明 – 他們明確說明是否使用了 AI、以何種方式及程度。他們不會試圖隱瞞或淡化相關資訊。編輯通常對有限且已披露的 AI 使用較為接受,而對看似不完整或閃爍其詞的否認則較不放心。
3.2. 負責任 – 他們強調人類作者仍對內容負全部責任,已檢查所有主張和參考資料,並已修訂或替換任何可能有問題的文字。即使 AI 幫助塑造了早期草稿,您也應能證明最終手稿完全在您的智力控制之下。
3.3. 解決方案導向 – 它們描述修訂手稿中所做的具體更改(例如,用作者自己的話重寫標記區段、核實參考文獻並添加澄清細節)。重點應放在您為解決問題所做的努力,而非僅解釋問題如何發生。
3.4. 尊重 – 它們承認編輯的責任和審稿人的時間,即使您認為標記是誤判。尊重的語氣表明您將期刊視為合作夥伴,而非對手。
3.5. 一致性 – 它們與期刊的 AI 政策及手稿內容保持一致。如果您聲明已刪除所有 AI 生成的文字,您的修訂應明確反映此努力。
結合這些原則將幫助您撰寫回應,讓編輯和審稿人放心您的論文值得信賴。
4. 用您自己的語氣重寫 AI 標記的文字
回應 AI 疑慮的最實際方法之一是減少或消除對 AI 影響文字的依賴。即使您只用 AI 來校正語法,自己重寫關鍵段落也能讓您更有掌控力,更容易為每句話負責。目標不僅是「隱藏」AI 參與,而是確保寫作真實反映您的思考。
4.1. 從您的想法開始,而非 AI 生成的措辭
與其直接編輯有疑問的文字,不如回到您的核心筆記、數據集或概念大綱。根據您自己的理解撰寫段落的新版本。這可能需要更多時間,但能確保語言反映您的推理,而非算法的模式匹配。
一個有用的技巧是完全關閉手稿,並大聲說出要點,就像向同事解釋一樣。然後用您自己的話寫下剛才的解釋,之後再將其帶回手稿中。這樣可以打破您對任何先前 AI 產出表述的依賴。
4.2. 著重具體性,而非通用語句
AI 生成的散文常依賴模糊表述,如「重要的是要注意…」或「近年來,對…的興趣日益增加」。請用關於您的情境、數據和貢獻的具體陳述取代這些籠統說法。與其寫「對 X 的興趣日益增加」,不如寫「2015 年至 2024 年間,關於 X 的發表研究從 N 增加到 M,特別是在 Y 和 Z 的情境中。」具體細節顯示人類作者身份並深化內容。
4.3. 檢查所有參考文獻和事實陳述
如果您曾要求系統提供或總結參考文獻,請確保標記區段中的每個引用都對應您已閱讀的真實且相關的來源。刪除任何您無法獨立驗證的參考文獻。編輯特別關注書目中的 AI 幻覺,一個捏造的引用可能會使所有其他引用受到質疑。
4.4. 與稿件其餘部分保持一致
將重寫的部分與您的方法和結果比較。它們在語氣和深度上是否一致?引言是否承諾了研究實際能達成的內容?使全文風格一致有助於減少拼湊式作者身份的印象。當您修訂的部分聽起來像您自己,且符合論文其餘部分的邏輯與節奏時,對 AI 的疑慮自然會減少。
4.5. 記錄您的變更
在修訂過程中,建議簡要記錄您重寫了哪些段落及原因。這可以是私人文件中的簡單項目清單。當您稍後撰寫回覆信時,能夠參考此清單,準確且簡潔地描述您的變更。
5. 解釋 AI 使用而不削弱您的工作
在您修訂標記的部分後,仍需說明 AI 的使用(如有)。關鍵是清楚且精確,且不要將 AI 描述為論文的主要設計者。請聚焦以下要素。
5.1. 區分語言層面與內容層面的協助
請求 AI 工具修正您撰寫段落的語法,與根據簡短提示從零生成段落是有差別的。期刊通常對有限的語言層面協助較為接受,前提是有揭露,而對於作者無法完全控制的內容層面草擬則較為謹慎。
在您的信中,區分這些角色。例如:「我們使用基於 AI 的語法工具,對引言早期草稿提出小幅語言修改建議。所有概念內容和最終措辭均由人類作者撰寫、檢查和修訂。」這表明 AI 是工具,而非共同作者。
5.2. 強調核實與人類責任
無論 AI 參與的程度如何,編輯都希望確信您已親自核實每一項陳述。明確說明所有資料解釋、方法描述和結論均由作者產生並檢查。清楚表明稿件中不含任何未經核實的 AI 文字,且您完全理解並支持文章的每一部分。
5.3. 使您的說明與期刊政策一致
在回覆之前,請重新閱讀期刊的 AI 政策。許多出版商提供簡短的指導文件,說明他們認為可接受的範圍以及他們希望如何揭露 AI 的使用(例如,在致謝或方法部分)。參考這些期望可以顯示您正以誠意遵守他們的標準:「根據期刊的 AI 政策,我們已在致謝部分新增簡短的揭露,說明我們有限度地使用 AI 進行語言建議。」
5.4. 避免過度解釋或自我牽連的語言
誠實很重要,但您不必提供數月前私人筆記中嘗試的每個實驗性提示的詳細技術細節。重點放在稿件當前形式的重要內容。編輯主要關心文本現有內容及您如何確保其可靠性。
6. 當您認為標記是誤判時
有時期刊會標記文本可能由 AI 生成,即使您根本未使用 AI。這可能發生在您的寫作風格非常正式、使用領域內常見標準用語,或自動檢測工具誤判高品質的人類寫作時。這固然令人沮喪,但仍須冷靜且專業地回應。
在這些情況下,您仍需謹慎回應。避免憤怒或諷刺;編輯只是遵循程序。冷靜的說明能解決問題。
6.1. 解釋您的起草過程
簡要說明您撰寫稿件的過程——例如,所有部分均由您手動起草,可能有共同作者或人工編輯的反饋。如果英語是您的第二語言,您可以提及您已經大量練習學術寫作,或使用系統可能難以辨識的非 AI 工具(如傳統文法檢查器)。
保持事實陳述而非情緒化:「稿件由作者手動撰寫,任何階段均未使用生成式 AI 工具。我們僅使用文字處理器內建的標準拼寫和文法檢查功能。」清楚簡單的陳述比防禦性語氣更具說服力。
6.2. 提出為清晰度和風格進行修訂
即使您確信未使用任何 AI,仍可提出小幅修改,使風格不那麼像通用範本。以更具特色、領域專屬的方式改寫某些句子,有助於讓審稿人放心您是真正的作者,也展現您願意合作改進稿件。
6.3. 接受檢測工具並非完美
承認自動化工具正在不斷進步,並理解編輯需要調查,這會有所幫助。這將語氣從對抗轉為合作:「我們感謝期刊為確保投稿完整性所做的努力,並理解檢測工具有時可能會標記常見的學術用語。我們希望上述說明能澄清我們的作者身份規範。」
7. 專業人工編輯的角色
當前環境的一個矛盾是,鼓勵作者提升英語和清晰度,但又不鼓勵依賴 AI 文字生成器。解決這一矛盾的方法之一是使用專業人工編輯而非算法起草。人工編輯能改善語法、風格和結構,且不會引入虛構內容或通用語言。
例如,期刊文章編輯、學術校對及科學編輯服務依賴經驗豐富的人工編輯,他們尊重您的聲音和論點,同時糾正錯誤並提高清晰度。
在回覆信中,您可以合理地說明使用了專業人工編輯支持而非 AI 系統。這能讓編輯放心,語言質量的提升並未犧牲真實性或控制權。
8. 回覆信的結構
一封組織良好的回覆信能讓編輯迅速了解您如何回應他們的關切。您可以使用如下結構:
8.1. 開頭的致謝
感謝編輯的來信,承認其確保研究誠信的責任,並表示您認真對待這些關切。一兩句話即可,目標是建立合作氛圍。
8.2. AI 使用(或未使用)摘要
清楚說明是否使用 AI 工具,若有,說明用途及程度。區分語言編輯與內容生成。此部分應客觀陳述,非道歉。
8.3. 修改說明
說明您對稿件所做的修改。突出重寫的部分、參考文獻的核實以及為提高清晰度和具體性所做的任何風格調整。如果編輯提及特定段落,請直接回應。
8.4. 結尾的保證
重申作者對內容負全責,並承諾符合期刊標準。再次感謝編輯的審閱,並邀請如有需要提出進一步問題。
保持信件簡潔但詳盡,既尊重編輯的時間,又提供必要的細節。
9. 避免 AI 相關問題的長期策略
與其將 AI 標記的部分視為一次性危機,不如培養長期習慣,以減少未來提交中類似問題的可能性。
這些習慣包括:
• 盡可能自行起草文本,使用 AI(如果使用)僅作為局部建議,而非整段文字;
• 依賴人類編輯而非生成工具進行複雜修訂;
• 在稿件準備過程中記錄任何 AI 互動;
• 在投稿前閱讀並遵守目標期刊的 AI 政策;
• 將 AI 視為促發或反映您自身思考的工具,而非代筆者。
隨著出版商完善政策和工具,透明度與文件記錄將成為學術實踐的標準部分,就像今天的倫理審核和資料可用性聲明一樣。
10. AI 檢測工具實際如何運作(以及為何重要)
了解 AI 檢測工具的基本運作方式能幫助您更冷靜地解讀標記。大多數系統無法確定一段文字是人類還是 AI,而是根據統計特徵估算概率,如可預測性、句長、詞彙多樣性及與已知 AI 輸出的相似度。
AI 生成的文本句型變化較少,使用在模型訓練資料中常見的慣用語。人類寫作,尤其在時間壓力下,常包含更多不規則、獨特的措辭和地方性語調變化。檢測工具尋找這些模式——有時會誤判非常精緻的人類寫作或修訂文本為「類 AI」。
這很重要,因為這意味著 AI 標記是對話的開始,而非判決。編輯知道檢測的限制,常用標記作為澄清的提示,而非自動拒稿的理由。冷靜且結構良好的回應承認工具的角色,同時著重於您為確保稿件完整性所做的工作。
11. 出版商政策演變:一個不斷變動的目標
出版商對 AI 的政策仍在演變中。有些嚴格,有些較寬鬆,但大多數共享一套核心原則:AI 不能列為作者;作者必須揭露重要的 AI 使用;稿件的每一部分責任由簽署的人類承擔。
一些期刊現在提供標準揭露範本,例如:「作者使用 AI-tool X 協助早期草稿的語言編輯。作者審閱並編輯內容,並對最終版本負全部責任。」事先熟悉這些範本可以讓稿件準備和回覆信件更輕鬆。
由於政策會變,明智的做法是即使幾個月前已閱讀,也要再次查看期刊網站。如果您的稿件審查時間很長,AI 政策可能已在此期間更新。
12. 倫理揭露聲明:詳細程度多少才足夠?
作者經常苦惱於他們的 AI 揭露應該多詳細。太模糊,編輯可能會覺得重要資訊被隱瞞;太詳細,信件可能讀起來像懺悔,削弱對工作的信心
📨 AI 標記手稿的範例回覆信 (點擊展開)
範例信件 1:有限的 AI 協助,完全披露
親愛的[Editor’s Name],
感謝您關於我們手稿“[Manuscript Title]”(手稿 ID:[ID])中可能存在 AI 生成文本的訊息。我們感謝您致力於維護高標準的研究誠信,並理解此領域透明度的重要性。
在準備早期草稿時,我們使用 AI 輔助語言工具來建議引言和討論部分的輕微語法和風格改進。概念內容、結構和最終措辭均由人類作者撰寫、審閱和修訂。手稿中無任何部分是由 AI 單獨生成且未經核實的。
鑑於您的疑慮,我們已採取以下措施:
1. 我們仔細審查了先前使用 AI 提供語言建議的所有部分,並已完全用我們自己的話重寫這些段落,以確保文本反映我們的作者聲音和推理。
2. 我們核實了重寫部分中的所有參考文獻和事實陳述,以確認它們準確反映了基礎來源和數據。
3. 我們確認未使用任何 AI 系統來生成新內容、解釋結果或提出論點。所有科學主張和詮釋均來自我們對數據的自行分析。
我們尊重期刊的政策,即 AI 不能被列為作者,且不得取代人類對手稿的責任。我們可以確認,人類作者對提交的工作及回應您訊息所做的所有修訂承擔全部責任。
我們希望這些澄清和修訂能充分回應您的疑慮。我們當然樂意提供您可能需要的任何額外資訊。
謹此致意,
[Name],代表所有作者
[Affiliation]
[Email address]
範例信件 2:對受 AI 影響部分的重大重寫
親愛的[Editor’s Name],
感謝您告知我們手稿“[Manuscript Title]”(手稿 ID:[ID])的部分內容似乎受到了 AI 生成文本的影響。我們感謝有機會修訂手稿並澄清我們對數位工具的使用。
在起草的初期階段,我們嘗試使用 AI 語言模型來生成引言中一些背景句子的初步措辭,以及討論中少數通用連接句。我們認識到這並未完全符合學術寫作的新興最佳實踐,且可能導致所提出的疑慮。
為全面解決此問題,我們已經:
1. 識別了所有可能存在 AI 生成措辭的部分(主要是在引言的前兩段和討論的最後一段)。
2. 刪除了這些段落,並根據我們自己的筆記從頭重寫,使用我們自己的措辭。修訂後的文本反映了我們對文獻的直接參與以及我們對研究意涵的詮釋。
3. 已檢查受影響章節中所有引用文獻,確保其對應我們已閱讀並謹慎整合的真實相關來源。任何無法驗證的引用均已刪除。
4. 已審查整篇稿件,確保不再有句子依賴AI生成措辭。現行版本完全由人工撰寫、修訂及校對。
我們完全接受內容最終責任由作者承擔。我們致力於符合期刊標準,並避免未來工作過度依賴AI系統。我們希望所做的重大修訂及本說明能讓您放心,稿件現已符合您對作者身份和研究誠信的期望。
再次感謝您對此事的細心關注及給予我們修訂投稿的機會。
謹此致意,
[Name],代表所有作者
[Affiliation]
[Email address]
範例信件3:回應可能的誤判(未使用AI)
親愛的[Editor’s Name],
感謝您關於我們稿件“[Manuscript Title]”(稿件編號:[ID])中可能存在AI生成段落的訊息。我們理解確保發表作品反映真實人類作者身份和謹慎學術實踐的重要性。
我們想澄清,在準備本稿件的任何階段均未使用任何AI文本生成或AI重寫工具。所有章節均由作者手動撰寫,修訂通過我們慣常的內部審查流程進行。稿件未經生成式AI系統處理內容或語言。
我們理解自動檢測工具仍在發展中,偶爾可能將高度正式或傳統的學術用語誤判為“類AI”。為減少混淆可能性,我們仍認真對待您的疑慮,並已:
1. 仔細重讀可能呈現演算法風格的章節,特別是引言和部分討論,並重新措辭部分句子,使我們的作者聲音更明確且具體於本研究。
2. 已核實該等章節中所有引用和事實陳述均準確反映其基礎來源和數據。
3. 已與所有共同作者確認,除常見文字處理軟體內建的標準非AI拼寫和語法檢查功能外,未使用任何AI工具來撰寫或編輯文本。
我們完全支持期刊維護高標準研究誠信的努力,並理解在不斷演變的技術現實中平衡這些努力可能具有挑戰性。我們希望此澄清以及我們所做的小幅風格修訂能解決所提出的疑慮。
如需進一步資訊,請告知。我們感謝您對我們工作的考慮。
謹此致意,
[Name],代表所有作者
[Affiliation]
[Email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