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強而有力的學術寫作需要精確的動詞形式、受控的句法、恰當的詞彙和清晰的溝通。本指南探討了為何英語不定詞不應被分裂、如何避免過度使用被動語態,以及為何縮寫和行話會削弱學術散文。它還解釋了如何負責任地使用專業術語,以及詞彙選擇如何影響研究寫作的邏輯、清晰度和可信度。
這篇完整擴展的文章提供了改善句子結構、精煉語氣、確保風格一致性及準確呈現複雜觀點的實用策略。這些技能對於產出符合編輯、考官及同行評審期望的精緻、有說服力的學術手稿至關重要。
掌握這些原則後,作者能提升學術散文的品質,以清晰、優雅且自信的方式傳達研究成果。
📖 全文文章 (點擊收合)
學者寫作技巧:分裂不定詞、被動語態與精確性
學術與科學寫作要求清晰、精確和嚴謹的句子結構。儘管現代英語具有彈性,學術散文仍然被期望遵循確保專業性和可讀性的慣例。其中一項備受爭議的慣例是英語不定詞動詞——以to開頭,後接動詞詞幹的結構——不應被分裂。雖然日常語言經常違反此規則,但正式寫作則受益於保持不定詞的完整性。
本文擴展了避免分裂不定詞的理由,並討論了塑造有效學術寫作的其他考量,包括謹慎使用被動語態、避免縮寫、負責任地使用專業術語以及行話的危險。這些原則共同構成了清晰、有說服力的學術交流的堅實基礎。
1. 理解英語不定詞及其易被分裂的原因
英語不定詞的結構使其特別容易被打斷。與許多其他語言中不定詞以單詞形式表達不同,英語不定詞由兩個元素組成——to + 動詞。例如,“to analyse”、“to write”、“to publish”。從語言學角度看,這兩個詞作為一個概念單元運作。當作者在它們之間插入額外詞語,如“to aggressively analyse”或“to successfully publish”,結果就是一個分裂不定詞。
雖然分裂不定詞現在在口語英語和非正式寫作中廣泛使用,但在學術語境中仍會引起風格問題。它們可能破壞句子的節奏,造成尷尬的措辭,並給人非正式或不精確的印象。它們還會分散細心讀者的注意力,使其關注句子結構而非意義。
基於這些原因,保持不定詞的完整性通常是更好的選擇。將“to carefully evaluate”改寫為“to evaluate carefully”消除了分裂而不改變意思。
2. 歷史上對分裂不定詞的抵制
對分裂不定詞的抵制最初出現在十九世紀,當時語法學家試圖使英語用法更接近拉丁語。由於拉丁語不定詞不能被分裂,早期的規範語法學家主張英語不定詞也應保持完整。儘管英語和拉丁語在結構上有顯著差異,這一傳統規則影響了數十年的編輯和學術標準。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語言學家已承認避免分裂不定詞是風格問題,而非嚴格的語法規則。如今,許多風格指南適度接受分裂不定詞,特別是在避免分裂會產生尷尬或模糊語言時。儘管如此,學術作者必須謹慎。一些讀者仍堅持傳統慣例,即使分裂不定詞在技術上可接受,其存在可能削弱文章的專業形象。
最安全的方法是避免分裂不定詞,除非分裂確實能提高清晰度。在大多數情況下,句子可以改寫成既避免分裂又增強可讀性的方式。
3. 避免分裂不定詞的實用改寫技巧
避免分裂不定詞通常很簡單。作者可以將副詞移到句子的其他部分。例如:
• “to rigorously determine” → “to determine rigorously”
• “to efficiently manage” → “to manage efficiently”
在更複雜的情況下,改寫可能需要重組整個句子:
• “研究人員旨在完全了解該機制。”
→ “研究人員旨在完全了解該機制。”
• “The team tried to systematically record the data.”
→ “The team tried to record the data systematically.”
這些修改增強了正式性和清晰度。如果改變副詞位置導致混淆或產生不自然的措辭,分裂不定詞是可以接受的——但這應該是有意的選擇,而非未經思考的習慣。
4. 被動語態:有用但常被過度使用
被動語態是英語的另一特點,過度使用時會模糊意義。被動結構通常比相應的主動形式用詞更多,且可能隱藏行動者。例如,“The data were analysed”比“We analysed the data”清晰度低。
許多經驗不足的作者認為被動語態聽起來更學術。因此,摘要和引言有時充斥被動結構,使寫作變得模糊、間接或過於正式。由於摘要通常有嚴格的字數限制,使用被動語態可能佔用寶貴空間,卻對精確性幫助不大。
主動語態通常能更清楚且簡潔地傳達訊息。然而,當行動者未知、不相關或不如行動本身重要時,被動語態是合適的。目標不是完全消除被動語態,而是謹慎使用。
5. 為何縮寫不適合學術散文
縮寫——如“didn’t”、“couldn’t”、“isn’t”——在口語和非正式寫作中很常見,但它們削弱了學術散文所期望的正式性。在研究文章、資助提案、論文和學位論文中,縮寫表現出非正式,可能被視為削弱論點的嚴肅性。
展開縮寫能增強寫作的權威語氣。“It doesn’t follow”變成“It does not follow.” “The study wasn’t conclusive”變成“The study was not conclusive.”這些修改保留了原意,同時提升了文本的專業度。
6. 精心選詞:精確性、一致性與控制
有效的學術寫作依賴精確的詞彙。為了效果、優雅或多樣性而選擇的詞彙絕不能犧牲清晰度。精確性確保讀者能準確理解作者的論點和結果。持續性確保術語在文件各部分不會改變意義。這些原則共同支持準確的溝通。
多樣性對維持讀者的興趣很有價值,但必須與精確性平衡。例如,在方法描述中,同義詞可能會造成混淆。如果“participants”突然變成“subjects”或“respondents”,讀者可能會懷疑這些詞是否指不同的群體。同樣地,用模糊或裝飾性的替代詞取代精確詞彙會削弱清晰度。
因此,學者應優先考慮精確性。精心挑選並持續使用的術語,比起一大堆鬆散相關的同義詞更為可取。
7. 專業術語:何時及如何使用
專業術語在學術寫作中不可或缺,因為它能精確且有效地傳達想法。然而,必須謹慎使用。過度使用技術術語可能讓不熟悉的讀者感到負擔,而誤用則可能顯示理解膚淺。
最佳的學術寫作不僅展現對術語的掌握,也展現對其背後概念的理解。作者應在有可能不熟悉的情況下解釋術語。此解釋必須簡潔且中立,避免不必要的贅述,同時確保理解。
準確性至關重要。錯誤使用專業術語會損害可信度,並可能讓審稿人質疑作者對主題的掌握。當術語是論點核心時,作者必須精確定義並一致使用。
8. 學術寫作中行話的問題
行話與專業術語不同。術語是用來澄清,而行話往往使人困惑。它可能包含不必要複雜的詞彙、繞口的句法或模糊的抽象概念。行話不但無助於表達意義,反而會讓文章變得難以——甚至不可能——被讀者理解。
因為學術寫作本身已涉及複雜的想法,清晰性至關重要。充斥行話的文字會加重讀者的認知負擔,讓他們感到疏離或挫折。此外,行話可能給人知識炫耀或缺乏真正理解的印象。
有效的學術寫作追求的是清晰,而非為了複雜而複雜。去除行話常常揭示出更強而有力、更清晰的論點。
最後的思考
強而有力的學術寫作需要紀律、精確及對語言細節的深思熟慮。避免分裂不定詞有助於清晰並維持傳統風格期望。盡可能使用主動語態能強化句子結構。消除縮寫保持正式。謹慎選擇詞彙確保準確,負責任地使用專業術語展現專業知識而不會讓讀者感到負擔。最後,避免行話有助於確保複雜的想法仍然易於理解。
遵循這些原則的作者能產出清晰且具說服力的寫作——這些特質提高了在同行評審、發表、教學及學術交流中成功的可能性。
對於尋求語法、結構及學術風格專家支援的研究人員,我們的 journal article editing service 及 manuscript editing service 能幫助確保您的寫作精緻、專業且準備好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