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篇撰寫良好的literature review是任何嚴肅學術或科學論文的基石。其目的不僅是列出他人所做的工作,而是展示關於您的主題已知的內容、存在的空白或分歧,以及為何需要您自己的研究。無論您的回顧是在短文中的兩段,還是論文中的完整章節,創建過程都可能讓人感到壓力山大。
本文介紹了一個清晰的三步驟方法,用於撰寫全面、批判且具說服力的文獻回顧。步驟 1 指導您進行高效且有針對性的研究,包括如何搜尋資料庫、追蹤來源,以及了解期刊或系所的期望。步驟 2 著重於批判性閱讀:做結構化筆記、比較和綜合研究、識別模式,並繪製您的工作將佔據的概念空間。步驟 3 示範如何將閱讀內容轉化為連貫且正式撰寫的評論,該評論不僅是簡單摘要,而是進行評估,引用正確,並以強調您的研究將填補的空白作結。
整篇文章強調準確性、結構與學術語氣,並提供實用建議以避免常見陷阱,如描述性「洗衣清單」式的來源、遺漏引用或與自身研究問題連結不清。結尾提供修訂、編輯及專業人工校對的重要性建議。遵循此三步驟方法,您能撰寫出令考官與期刊編輯滿意,且釐清您專案思路的文獻回顧。
📖 全文文章 (點擊收合)
如何用三步驟撰寫文獻回顧
為什麼文獻回顧是必須的
在學術與科學寫作中,文獻回顧不僅是形式或勾選的項目。它是您展示對主題現有研究全貌的理解,並能將自己的研究定位其中的地方。一份強而有力的文獻回顧會做到三件事:
- 準確描述最相關的已發表學術成果;
- 評估該學術成果的品質、優點與限制;
- 清楚展示您的新研究為何必要以及它將如何做出貢獻。
您納入的作品必須與您的核心研究問題或問題直接相關。無論來源是否支持您的論點、與之矛盾,或從不同角度切入,重要的是它具有 相關性。文獻回顧是與所有這些觀點互動的場所,而不僅限於同意您的觀點。
文獻回顧的長度取決於文件類型。在短篇期刊文章中,可能只有幾段;在論文或學位論文中,則可能延伸至多個章節。結構和細節層次會有所不同,但基本過程不變。以下三步驟指南將幫助您從空白頁面邁向全面且有見地的回顧。
步驟 1:進行徹底且有目標的研究
每一個成功的文獻回顧都始於 良好的研究習慣。如果您的初始搜尋淺薄、狹隘或紀錄不良,您日後將難以對該領域的現狀提出連貫的主張。
1.1 定義您的範圍和問題
在您 [open] 資料庫之前,先釐清您在尋找什麼。寫下:
- 您的 主要研究問題 或問題;
- 描述您主題的關鍵概念和術語;
- 任何 界限 限制您的搜尋(例如時間範圍、地理區域、族群、方法)。
例如,如果您的專案調查「行動學習應用程式對中學生詞彙習得的影響」,您的初始搜尋詞可能包括「行動學習」、「詞彙習得」、「語言學習應用程式」、「中等教育」以及特定的應用程式名稱。明確這些詞彙有助於您設計更有效的搜尋,並避免偏離相關領域。
1.2 廣泛且系統性地搜尋
接著,使用多種搜尋策略組合來定位相關來源:
- 資料庫搜尋:從您領域的主要資料庫開始(例如 PubMed、Scopus、Web of Science、ERIC、PsycINFO),並使用關鍵字組合、布林運算子(AND、OR、NOT)及篩選條件(日期、語言、文件類型)。
- 圖書館目錄:使用您機構的目錄以及國家或國際目錄來尋找書籍、編輯卷和論文。
- 參考文獻列表:一旦找到關鍵文章或書籍,挖掘其參考文獻以尋找較早或相關的研究。這對發現可能不會出現在近期資料庫搜尋中的基礎作品特別有幫助。
- 引用追蹤:使用能顯示誰引用了特定文章的工具。這可以引導您從較舊的研究到較新的發展。
搜尋時,請記住並非所有找到的資料價值相同。優先考慮經過同行評審的期刊文章、學術書籍和可信報告。除非您的專案特別以非審查來源(部落格、大眾媒體、無來源網站)作為資料,否則避免過度依賴這些來源。
1.3 仔細記錄您的來源
很容易以為自己會記得那個有用的想法或統計數據來自哪裡,但幾個月後,這種假設往往是錯的。為了避免挫折:
- 使用reference manager(如 EndNote、Zotero、Mendeley)來儲存書目細節;
- 為每個條目標註關鍵字或資料夾標籤(例如「theory」、「methodology」、「case studies」、「background」);
- 如果您偏好使用試算表,請建立欄位以記錄完整參考文獻、關鍵概念、方法論及相關性備註。
現在記錄所有內容會讓步驟3——撰寫和引用——更快,並減少遺漏或錯誤引用的風險。
1.4 從現有文獻綜述中學習
在進行搜尋時,特別注意您領域中其他作者如何撰寫他們的文獻綜述。問問自己:
- 他們的綜述相較於整篇文章或論文的長度有多長?
- 他們是否使用副標題(例如「Previous Research」、「Theoretical Background」、「Empirical Studies」)?
- 他們在討論個別研究時使用什麼語氣和細節層次?
期刊作者指南和論文手冊通常會包含關於文獻綜述的明確指示:所需長度、批判程度、偏好近期來源以及引用風格。及早收集這些資訊可確保您的綜述符合期望。
步驟2:進行批判性閱讀與綜合
一旦你擁有一批資料來源,你的任務就從尋找轉為理解與評估。這時文獻回顧不再只是摘要清單。
2.1 從摘要轉向批判
閱讀每個資料來源時,目標是超越「作者做了什麼」到「這對你的研究意味著什麼」。考慮:
- 目的:作者提出了哪些問題?
- 方法:方法是否適當?有何限制?
- 發現:他們得出什麼結論?結果有多說服力?
- 相關性:此研究如何與你的主題連結?它是支持、挑戰還是複雜化你的假設?
邊做邊寫下簡短的批判性反思,例如「此研究使用小型且同質的樣本」、「依賴自我報告資料」或「提供了X的有用定義」。這些筆記在你開始綜合時將非常寶貴。
2.2 建立類別與主題
當模式浮現時,開始將資料來源分組為類別。可能的組織原則包括:
- 依據主題:聚焦於同一議題面向的研究(例如動機、科技、評量)。
- 依據方法論:質性個案研究、量化實驗、混合方法研究、系統性回顧。
- 依據理論方法:用來解釋現象的不同框架或模型。
- 依據情境:來自不同國家、教育層級、學科或族群的研究。
你可以使用表格、心智圖或概念圖來視覺化每個資料來源的位置。例如,你可以建立一個以方法為一軸、主題為另一軸的網格,將每項研究放入相應的格子。這有助於你看出研究集中在哪裡——以及存在的空白。
2.3 評估整體文獻
當你將資料來源分組並手持批判性筆記時,開始提出更大的問題:
- 有哪些反覆出現的發現或廣泛接受的結論?
- 研究在哪些地方存在分歧或產生矛盾的結果?
- 哪些方法或理論主導該領域,是否有替代方案?
- 是否存在研究不足的領域(例如特定族群、情境或變數)?
這些反思是文獻評論的核心。它們讓你用自己的話闡述當前知識狀態及其限制。這也是你開始定義研究將解決的問題空間的地方。例如,你可能會得出結論:「雖然多項研究顯示行動學習應用程式對大專教育的詞彙習得有正面影響,但對中學生,特別是在資源匱乏環境中的影響知之甚少。」這句話可成為你評論結論的關鍵部分,也是你研究問題的踏腳石。
步驟 3:產出清晰、連貫、學術性的寫作
在深入理解文獻並明白你的研究定位後,你已準備好寫作。目標是以有組織、分析性且與你的論點一致的方式呈現現有研究。
3.1 規劃你的評論結構
決定你將如何引導讀者瀏覽文獻。常見結構包括:
- 時間序列:當你想展示觀念如何隨時間演變時很有用。每個章節涵蓋一段時期,強調主要發展與轉變。
- 主題式:最常見的方法。每個章節探討一個主題或議題(例如「X 的定義」、「Y 環境中的實證研究」、「批評與辯論」),並融合多個來源。
- 方法論或理論:當你的領域是以方法而非主題劃分時適用(例如實驗性與觀察性研究、認知理論與社會文化理論)。
無論選擇何種結構,請在開始寫作前先列出章節和小標題。此大綱將作為你的路線圖,確保你的評論有邏輯流程和明確目標。
3.2 進行分析性寫作,而非僅描述性
撰寫段落時,避免陷入「每個來源一段」的陷阱。相反地,應該在每段中整合多項研究以支持論點。例如:
較差:“Smith (2018) 研究了行動學習並發現… Jones (2019) 探討了類似議題並得出結論… Lee (2020) 研究詞彙應用程式並報告…”
更好:“多項研究指出,行動學習應用程式能提升詞彙習得,尤其是在提供即時反饋和間隔重複機會時(Smith, 2018;Jones, 2019;Lee, 2020)。然而,這些研究主要聚焦於高收入國家的大學生,對中學環境的探討較少。”
第二個範例比較並綜合研究,得出一般結論,並開始指出一個缺口。
3.3 保持正式、精確的風格
文獻回顧應遵循正式學術寫作的慣例:
- 使用客觀、精確的語言;避免俚語和過於隨意的表達。
- 在適當情況下使用謹慎的語氣(“證據顯示……”,“這些發現表明……”)。
- 謹慎使用評價性形容詞;對“開創性”、“突破性”或“有缺陷”等主張提供理由支持。
- 確保代詞和參考清晰——讀者應始終知道你在討論哪項研究或觀點。
正確的語法、標點和拼寫在文獻回顧中特別重要,因為你是在呈現他人的工作。錯誤會分散讀者注意力,甚至可能改變意思。如果你使用第二語言寫作,建議請母語同事或專業學術校對者審閱你的文本。
3.4 將回顧與你自己的研究連結
你的文獻回顧的最後幾段不應該只是淡出。它們應直接引向你的研究問題、目標或假設。這裡你明確陳述:
- 文獻中仍未知、不清楚或有爭議的部分;
- 你的研究將如何解決這一空白或問題;
- 為何你的方法適合且及時。
例如:
“總結來說,現有研究表明行動學習應用程式能支持高等教育的詞彙發展,但來自中學環境的證據仍有限,尤其是在資源匱乏的地區。少數研究探討了社會經濟因素如何與技術使用互動以影響學習成果。本研究通過調查……來填補這一空白。”
這種結尾將你的回顧從背景調查轉變為你研究的有說服力的理由。
3.5 修訂、編輯和校對
初稿就是起點。要完善你的文獻回顧:
- 重新檢視你的結構: 每個章節是否有明確的目的?是否存在重疊或缺口?
- 盡可能簡化: 刪除冗餘短語,合併相似觀點,並刪減僅有邊緣相關性的來源。
- 檢查連貫性: 使用主題句和過渡短語來連接段落和章節。
- 核對引用:確保每個文內引用都有對應的參考文獻,且所有細節正確無誤。
最後,請仔細校對 – 理想情況下不止一次,且如果可能,最好在暫時離開文本後再校對。姓名、日期、標點或格式上的小錯誤可能破壞原本優秀的綜述。專業proofreading services能提供額外的品質控管,特別是在您準備將作品提交給期刊或考試委員會時。
常見陷阱及避免方法
當您應用三步驟方法時,請注意這些常見問題:
- 涵蓋不完整:只聚焦於狹窄的研究集(例如您已知的)可能導致忽略重要工作。請使用多個資料庫,並追溯參考文獻的前後時間。
- 描述性“購物清單”風格:避免逐一列出來源而不加綜合。始終問自己,「在本段中包含這些研究的目的為何?」
- 缺乏批判性參與:僅僅重複作者的說法,卻不評估方法或詮釋,無法展現您的分析能力。請評論優點、限制和影響。
- 與您的研究連結薄弱或缺失:確保綜述最後強有力地說明您的研究為何必要,以及它如何融入現有文獻。
- 引用不一致:粗心的引用使讀者難以追蹤您的來源,並可能引發對學術嚴謹性的質疑。
結論:為您的研究建立堅實基礎
撰寫文獻綜述可能具有挑戰性,但它也是研究項目中最具智力回報的部分之一。透過調查和評估他人的工作,您成為持續學術對話的一部分。您學會識別模式、質疑假設,並闡明自己的工作在其中的位置。
將任務分成三個明確步驟 – 徹底研究、批判性閱讀和學術寫作 – 使過程更易管理,並確保您的文獻綜述既全面又有重點。透過謹慎規劃、嚴謹做筆記和深思熟慮的修訂,您的文獻綜述不僅能滿足考官和編輯的要求,還能讓您對領域有更深的理解,並為論文或文章的其餘部分奠定堅實基礎。
請記住,沒有任何軟體,包括 AI 工具,能取代您自身的批判性判斷或作為研究者的責任。對於最終潤飾,尤其是高風險文件,通常最好依賴經驗豐富的human proofreaders,他們了解學術標準,能幫助您以清晰、準確和專業的方式呈現您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