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學術或科學期刊發表研究需要正式的學術語氣——清晰、精確、權威且避免非正式語言。雖然現代數位平台鼓勵對話風格,出版商、同行評審和採購編輯仍然期望傳統的學術散文,以展現專業知識並尊重學科慣例。
本擴充指南說明了為何正式散文對成功發表仍至關重要,非正式元素如縮寫如何削弱學術權威,以及過度使用專業術語除非謹慎定義,否則可能顯得矯揉造作。它還討論如何透過廣泛閱讀、精煉詞彙選擇及向領域中最優秀的作者學習,來發展真實的學術聲音。
無論你是在準備期刊文章、專著章節、研究稿件或會議投稿,掌握正式學術風格是邁向發表成功的關鍵步驟。它不僅有助於清楚傳達複雜理念,也展現專業性、可信度及對學術對話的有意義貢獻準備。
📖 全文文章 (點擊收合)
如何撰寫正式學術散文以成功發表研究
在當今數位環境中,學術與科學理念以無數非正式形式流通——部落格、社交貼文、個人網站、預印本評論及專業社交平台。這些空間為研究者快速且對話式分享想法開啟新機會。非正式散文可親切、生動,且對公眾參與或早期傳播非常有效。
然而,當準備稿件投稿至知名期刊或學術出版社時,期望會大幅改變。正式學術散文依然不可或缺。出版者期望清晰、精確、理論深度及風格一致。線上適用的非正式表達,在提交至同行評審場合時可能削弱你的可信度。
因此,了解如何撰寫精緻的學術作品——以及如何消除容易出現在草稿中的非正式習慣——是任何希望成功發表的研究者必備的關鍵技能。本文探討何謂正式學術散文、其重要性、作者必須避免的陷阱,以及如何強化你的學術聲音以符合發表標準。
1. 為何正式學術散文仍然重要
數位通訊的興起並未消除傳統學術寫作的價值。事實上,正式散文與學術權威密切相關。期刊編輯在評估稿件時,尋找展現領域精通、專業語氣及尊重學科慣例的寫作。
正式散文:
• 傳達專業知識,
• 幫助讀者信任你的詮釋,
• 表示你了解學術規範,
• 透過清晰與精確強化你的論點,
• 避免可能破壞同行評審的誤解。
非正式風格在初稿、頭腦風暴或面向公眾的寫作中可能令人耳目一新,但同行評審環境要求更嚴謹的風格。未能展現這種專業性是稿件在送審前被編輯退稿的常見原因。
2. 縮寫:一種微妙但重要的非正式元素
縮寫——如“don’t”、“isn’t”、“we’re”、“I’ll” 和 “can’t”——在口語和網絡交流中很自然,但它們帶來隨意語氣,出版商通常不鼓勵。在正式研究寫作中,縮寫可能暗示對文體關注不足或語氣過於口語化。
規則很簡單:避免在任何擬發表的稿件中使用縮寫,包括:
• 期刊文章,
• 書籍章節,
• 會議論文集,
• 研究計畫書,
• 研究專著。
唯一的例外是:
1. 已包含縮寫的引文,
2. 將縮寫作為語言學範例的直接討論。
由於縮寫不易察覺地滲入寫作,校對時需特別留意。它們的存在雖小卻意義重大——這是判斷稿件是否符合學術標準的細節。
3. 當精確比聲望更重要:避免矯揉造作的散文
許多作者擔心正式文體聽起來生硬或矯揉造作。這種誤解常源於觀察充斥複雜術語、密集行話或不必要繁複措辭的文本。然而,寫得好的學術散文並非矯揉造作——它是精確的。
矯揉造作的寫作通常包括:
• 使用技術術語卻不加解釋,
• 不必要地插入行話,
• 假設讀者理解專業縮寫,
• 用過於複雜的句子掩蓋意思。
這種做法不是展示專業知識,而是暗示不安全感或缺乏理解。真正掌握其領域的學者會以清晰而非晦澀的方式解釋概念。
4. 如何有效使用技術術語
學術寫作經常需要專門語言——理論、框架、統計術語、實驗方法、歷史概念、哲學區分。關鍵不是避免這些術語,而是以深思熟慮、精確且充分解釋的方式使用它們。
最佳做法包括:
• 第一次出現時介紹技術術語,
• 定義不熟悉的縮寫,
• 只有在增強清晰度時才使用行話,
• 避免在一句話中堆砌多個充滿行話的短語,
• 在專業詞彙與可讀句法之間取得平衡。
如果一個術語對你的論點至關重要,但在小眾子領域外很少使用,請花時間為其提供語境。審稿人欣賞清晰的定義——它們有助於避免誤解並展示掌握程度。
5. 廣泛閱讀以培養正式的學術語調
加強學術寫作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閱讀你領域內的高質量學術著作。正式的學術散文不能僅靠規則掌握;它部分是通過反覆接觸而吸收的。
閱讀期刊文章、專著和會議論文時:
• 觀察作者如何構建論點,
• 留意過渡、指示標誌和段落流暢度,
• 注意理論觀念如何被解釋,
• 研究證據如何被整合,
• 檢視語氣和句子節奏。
隨著時間推移,你會開始內化你學科的規範:偏好的詞彙、常見的句法模式、預期的細節層次以及可接受的抽象或概括用法。
如果你幸運的話,可能會遇到風格既嚴謹又具啟發性的作家。他們的清晰、優雅和智識上的精確,可以成為你學術發展的典範。
6. 平衡可讀性與學術嚴謹
雖然學術散文必須正式,但這不代表它必須枯燥。最佳的學術寫作在保持智力嚴謹的同時,亦能通俗易懂且引人入勝。達成此平衡需要注意:
• 句子節奏,
• 多樣的結構,
• 生動的動詞,
• 深思熟慮的過渡,
• 策略性強調,
• 避免不必要的複雜性。
您不需要用人為華麗的語氣來顯得學術,也不必採用有時因過度謹慎而顯得枯燥機械的風格。相反,應以反映您自身學術身份的語調,追求清晰與精確。
7. 避免學術手稿中的非正式語言
非正式語言削弱了您寫作的權威性。常見的非正式元素包括:
• 會話用語(“a bunch of”,“kind of”,“pretty much”),
• 陳腔濫調,
• 缺乏分析目的的修辭性問題,
• 避免直接對讀者發言,
• 除非有情境上的正當理由,否則避免幽默,
• 不精確的填充詞(“stuff”,“things”,“really”)。
有些作者也會無意中採用社交媒體或個人部落格的語氣——簡短、有力的句子;情感強調;或過於隨意的過渡。這些風格選擇削弱了學術出版所需的謹慎、基於證據的語氣。
8. 為更廣泛的學術讀者撰寫
您的手稿不僅會被您子領域的專家閱讀,還可能由相鄰或跨學科領域的學者審閱、編輯,並最終被引用。以正式精確的寫作確保對專業知識不完全相符的讀者也能理解。
考慮以下讀者的需求:
• 具有不同方法論背景的同行評審,
• 評估清晰度和市場性的採購編輯,
• 相關領域的學者,
• 可能依賴您工作的研究生,
• 以英語非母語的國際研究人員。
清晰的學術散文尊重所有這些讀者。它最大化您的手稿的影響範圍和學術影響力。
9. 修訂以達到正式性和精確性
即使是最強的作者也必須大量修訂。正式散文很少在初稿中出現。相反,它是通過多個階段的精煉構建而成:
• 替換縮寫,
• 簡化過於複雜的句子,
• 澄清定義,
• 將冗長段落拆分為易於理解的想法,
• 確保術語一致,
• 移除口語表達,
• 調整語氣以符合學科規範。
有效的修訂能將有潛力的手稿轉化為可發表的作品。經過多次草稿的打磨,確保寫作反映您在內容和溝通上的專業知識。
10. 結論
正式的學術散文仍然是成功學術出版的基石。雖然非正式寫作在初稿、公共參與或數位交流中可能有其價值,但它無法取代同行評審研究所需的清晰度、精確性和權威性。培養強而有力的學術聲音需要時間、練習和策略性的修正,但它大大提高了您發表成功的機會。
如果您想要專家協助潤飾期刊文章或研究手稿的語氣、清晰度和學術風格,我們的journal article editing service和manuscript editing service可以在整個發表過程中支持您。